查看原文
其他

关于业绩:怎样把每一次日常汇报都变成精彩演讲(上)

曹健 阿Ken看零售 2022-12-07


 Kenneth说:


昨天,Kenneth给各位【数据研究】的朋友提了一条问题,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,明天我会公布答案:



今天转载朋友的一篇原创文章,也是与数据研究有关的,大家也可以参考之前的几篇曹老师的原创:




分析

新品

巡店

职场

生活


每月一次的营销例会上,销售总监最先发言,罗列了各个大区又新开了多少网点,库存天数又下降了几个百分点,随后话锋一转,暗示整体业绩的下滑是由于市场部支持不够。


作为该品牌的产品经理,你听得有些刺耳。

 

市场总监随后发言,罗列了市场部的数个活动,又摆了很多数字以证明这些活动的影响力,随后话锋一转,暗示市场部已然超额完成任务。

 

两位老大互不相让,但很快,他们就达成了一致,将矛头都指向了你,暗示这个产品“没有清晰有效的策略。”


作为该产品的负责人,你如坐针毡。

 

以上情形怕是很多人都似曾相识,甚至亲身经历。希望本文的内容能给您一些帮助,在下一次面对相同局面时,从容破局。 

用逻辑设定规则


如果对方有逻辑,那我们就引导他,让他走入我们的规则。


什么?您说您的领导经常没有逻辑?那更好办了... 所为逻辑,换个说法不就是套路么...

 

那么,怎样的逻辑可以破解上述困局呢?作为产品的负责人,我们需要对产品的销售负责,同时要根据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,调动多方资源以提升其销售。有了这个理念,我们的逻辑自然也就出来了:


  1.        了解当前品牌的实际销售状况

  2.        针对不同状况,推行不同营销策略

  3.        设定各营销策略的考核指标

 

了解当前品牌的实际销售状况


品牌销售在节节下滑,但原因却可能有千百种。因此在这一步骤中,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找到品牌下滑的根本原因。


常规方法为:


1. 分大区:


全国下滑不等于各个大区同时下滑,即便同时下滑,也总有滑得多的、少的。因此,当务之急是找出下滑最为严重的大区。这里介绍两种方法:


  • 第一种比较简单粗暴,即用今年各大区的销售额减掉去年同期的销售额,看哪些大区在金额方面掉的最大。找出这些区域后,再进一步细分,看这个区域的金额下滑是由于销量下滑,还是平均单价(用产品的销售总额除以产品的销售总量得出)下滑造成的。前者可能是受品类萎缩和竞品冲击所致,后者可能是促销用力过猛。

  • 第二种的气泡图稍微复杂些:每一个大区为一个气泡,横轴为各大区的平均单价,纵轴为各大区的销量同比增长率,气泡半径为各大区的全年销售总量。由此便可根据各大区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其销售情况,如位于右上方的较大气泡表示该大区销量多,增长快,且价格维持的不错;左上方的较小气泡则表示该大区销量不大,增长快,但价格过低,也就是说,高增长更多是由不停的降价促销换来的。当然,价格反映了销售团队的维价能力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的竞争情况和本品的品牌力,这是后话,此处不做过多展开。


2.分渠道:


通常,一个产品会在多个渠道进行销售。以传统的快消产品为例,销售渠道包括现代渠道、传统渠道、在线渠道、直销渠道和特通渠道(此处只关注直接销售至消费者,因此不包括批发),其中现代渠道又包括大卖场、大小超市、便利店,对于重点零售商还会有单独的KA部门负责对接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告诉销售下滑严重的大区,其销售下滑主要是由于哪些渠道没有做好,才导致整体区域下滑的。


3.分指标:


前文说过,销售额下滑的原因有很多,因此需要我们将“销售额”这个指标层层分解,找到最为核心的原因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销售额:可分解为平均价格 * 销售量。


平均价格:用产品的销售总额除以产品的销售总量得出,它的变动由两种情况构成:在理想状态下,所有单品都涨价或降价,会导致平均价格变化;或是所有单品价格不变,但销售结构出现变化,如在卖出同样销量的情况下,贵的单品销售更多,也能使平均单价增高。当然,在实际情况中,更多可能是两者兼有,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分二者各自的权重。若是零售价格变动,则需要更多关注维价工作,若是销售结构变动,则需关注品牌力或是消费者需求变化。


销售量:以量的维度衡量产品,如卖出10瓶水,其销售额为20元,销售量为5升。销售量的变化受铺货率和单点卖力影响,可狭义的理解为:销售总量=铺货率(多少家店)*单点卖力(每家店卖出多少)。


铺货率:即销售该产品的网点数量。可有加权铺货、数值铺货两种计算方式。数值铺货指铺货的网点绝对数量,加权铺货指网点网点的质量。比如在某一区域共计有10家商超,我们进驻了其中的3家,则数值铺货为3/10=30%。但我们进驻的商超刚好是大店、这3家店该品类的销售额能够占到整体10家店的70%,那么我们的加权铺货就是70%。两种铺货率从不同维度对铺货进行监控,同时二者相除还可以监控铺货策略的效率如何。


单点卖力:即每个加权铺货点上的销售,通常用销售量/加权铺货得出。该指标代表了产品在终端的周转能力(即排除了铺货影响之后的品牌销售能力),包括陈列位置、促销、资源投入、品牌力等多种因素都可影响该指标的变化。该指标可细分为A2A(即可比店铺)和新增网点单点卖力的监控。

 

基于以上分析,在汇报时候,相信大家就可以自信满满的告知各位大佬:我们的销售不佳是主要由于XX大区的下滑所致,之所以下滑严重,是由于其在XX渠道的铺货策略出现严重问题所导致:虽然新增很多网点,但都是小店,对整体帮助不大。同时,该区域在之前的大店没有维护好,导致单点卖力不停下滑,对整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。

 

此话一出,不说技惊四座,至少让大佬们刮目相看是十拿九稳了...


然而,既然出手,目标就不仅仅是刮(diao)目(zha)相(tian)看,透过问题看本质是第一步,接下来还有更(rong)炫(wo)酷(xiang)的(xiang),且听下回继续分解。

 

作者简介:

曹健先生,从事消费者研究及数据分析十余年,先后服务于尼尔森、国内知名乳制品企业。爱思考,爱探讨,爱破局,爱在社会中寻找正见。

期待与您的交流: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